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
> 新闻动态 > 市本级动态
让光延续·大爱传递|乐清六旬退休教师离世,捐献眼角膜救助4人!
发布时间:2025-07-28    浏览次数:    来源:温州市红十字会    字号:[ ]

  他站在讲台上一生,如烛火般点亮孩子们的未来;他离开时的选择,却如星辰般照亮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。

  近日,温州乐清的一位退休教师——肖老师,平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,但他的故事并未结束——他选择成为一位“大体老师”,让身躯继续传授生命的奥秘;他的眼角膜,则化作他人眼中的光,让黑暗里也能看见希望。 

26年风雨同舟,他的最后一课是“告别” 

  “他是为了我,才来乐清的。”肖先生的妻子林女士这样说道。27年前,林女士受朋友的邀约远赴江西帮忙,与肖先生相遇,步入了婚姻殿堂。

  2005年,肖先生在乐清找了份工作。虽然一家三口挤在小小的出租房里,但生活确实简单纯粹,满是温暖与幸福。

  后来,经过多年的努力,儿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,肖先生和林女士便买了一间小屋用来安度晚年。

6月30日,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肖先生的家中,慰问其家属。房间内收拾得井井有条,木质的橱柜擦得干干净净,灶台边上还摆放着肖先生生前经常摆弄的铁锅。

林女士温声细语地说道:“丈夫爱下厨,每天都是起得很早。等到我和儿子起床的时候,早餐已经做好了。”说完这句话后,林女士的声音明显哽咽,她想起在这结婚的26年,家里凡是与厨房有关的家务活,丈夫都是选择主动承担。

“对于我们一家三口来说,好日子算是刚刚开始,可惜老肖没有这个福气......”林女士说,肖先生今年刚刚过60岁,退休还没到几个月,她自己也到了要退休的年纪。

本来两人约定好,以后要一起出门旅游,走遍全国,只可惜没有这个机会了。

 
他用身体上了最后一堂“课”

6月27日,命运的轨迹此刻陡然转了个弯。

每当林女士回忆起那天的早晨,声音里依旧还是颤抖:“那天早上,我突然感觉到丈夫有点不对劲。整个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,然后忽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便没了声息。”

林女士过了很久才勉强稳住,她按照丈夫的遗愿,拨通了乐清市红十字会的电话。其实,捐献遗体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夫妻二人深思熟虑后的决定。

早在几年前,肖先生便与林女士谈及到身后事,表示自己想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。他说:“人死了,就像吹灭的灯火。既然什么也带不走,那不如就把有用的留给别人。”之后,肖先生便郑重地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,要将这份特殊的爱留在人间。

直到2023年,肖先生因为高血压导致脑出血,虽然经过一番抢救后性命无碍,但身体已经大不如前。

那一刻,他紧紧地握着自己妻子的手,费劲力气说出那句话:“假如真到了那一天,要记得按咱们之前的约定办。”林女士的眼泪瞬间打湿了眼眶,重重地点了点头。

  肖先生的离去,给林女士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空缺。但当她看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为其丈夫整理衣衫时,肖先生的脸上带着安详的神色。她忽然明白了,死亡并非终点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。同时,她也为丈夫的无私奉献感到自豪。

  在她的心中,肖先生的生命并没有随着死亡而终结,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延续。就像生前的他是一名小学老师,如今的他成为了医学殿堂里的一位“无言良师”,继续在另一个战场上默默奉献,为人类的医学进步添砖加瓦。

从此师者仁心

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

更在生命的终点

以最深沉的方式诠释了奉献的意义

他的选择

让死亡不再是终点

而成为另一种永恒的开始

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




  截至2025年6月,温州市累计完成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5.1万人次,共实现人体器官捐献207例、角膜捐献278例、遗体捐献145例,至少挽救1035名重病患者生命,让1122名盲症患者重见光明。2024年人体器官(遗体、组织)捐献志愿者3201人,实现人体器官(遗体、组织)捐献50例

  这些看似冷静的数字背后,是无数个像肖先生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人,用他们的无私奉献为社会带来了温度与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