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00多公里,这是从贵阳到温州的距离。
3小时,这是乐清柳市往返温州市中心血站的时间。
对于卞海央来说,过去的20多年里,无数个1700公里和3小时充盈了她奔走四方的热血人生。献血207次,79000毫升,她像一个追风筝的人,似乎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,那恰如梦想的风筝越飞越远,她的步履也越迈越快。
2000年,还在贵州遵义的卞海央当时只有19岁,在正是对一切新鲜事物好奇的年纪里,她偶遇了停在路边的献血车,听着工作人员对献血的介绍,一向热心的她果断下了决定,“献一次血吧!”这么想着,她便挽袖捐献了200毫升,获得了人生第一张献血证。
之后几年,她因创业相继到了西藏、贵阳等地,在贵阳稳定下来后也断断续续参与了几次献血,后因怀孕而暂缓了奉献的步伐。半年一次的献血间隔也让无偿献血逐渐淡出她的视线,直到一次,她在新闻上看到了一位献血者累计献血700次的报道后,一切发生了转变。“我献过血的,知道每半年献一次,就算100年也才200次,献700次怎么可能?”卞海央不是那种有疑问便放着不管的人,相反,“把事情弄清楚”一直是她的行事准则,于是,她专程跑到贵州省血液中心就此事进行了了解,这一问,便给她打开了无偿献血另一道大门——捐献血小板。
原来两周就能献一次血小板,一年最多可以献24次,这意味着能帮助到更多的人!听着血站工作人员的解说,卞海央的心思顿时活络了起来,“人家能献这么多,我也能献!”当时卞海央自己做生意,因此个人时间比较充裕,加之离血液中心不太远,骑着电瓶车十几分钟就能到,了解到当时血液中心AB型血液相对紧缺,血型恰巧是AB型的卞海央顿时就觉得自己献血这件事可谓“天时地利人和”,于是,一场属于她的热血驰骋就此开启。几乎是一到间隔期,卞海央便驱车前往血液中心献血,风雨无阻。
之后卞海央回到老家,在温州乐清的厂里上班,一个月只有2天的不固定休息时间,即使工作忙碌,她并未放弃献血这件事儿,而是主动了解温州市中心血站的血小板预约方式,并在不多的假期里“辗转”前往市中心血站。
“当时交通不便利,我要坐大巴到新南站,然后再坐100路公交到广电那里下车走到血站。”来献一次血,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就占了大头,但卞海央不声不响坚持了好多年,“S1、S2线开通后好多了,我从S2转S1到惠民路站,再骑共享单车过来,时间快了好多。”乐观的卞海央总是积极看待一切,其实这段路程在很多人看来还是稍显繁杂,但她依旧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,一路献过来。问及坚持的原因,她的回答很简单:“因为喜欢(这件事)。”她的语气饱含坚定:“一方面献血能帮助别人,另一方面,参与献血自己和家人都能免费用血,身体条件允许的话为什么不去献呢?”
对于卞海央经常献血的事,家里人一开始都是不同意的,“我老公管不住我,就跑去和我妈告状。”卞海央的声音难掩笑意,“我就和我妈说这没事的,你看我献了这么多年,身体多好,连感冒都没有。”看到卞海央身体确实一直都很健康,家里人才逐渐放下了心。而在卞海央的影响下,家里人也开始对无偿献血改观,她在贵阳的弟弟同样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,多年来已经献血近百次,获得了2次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。“我女儿成年后也参与了献血,儿子目前还没成年,我老公喜欢喝酒,所以他想要献血的时候经常转氨酶偏高,那他不能献,我自己就多献点。”于是,在不知不觉间,卞海央已经行至献血205次的里程碑处。
卞海央说,很多时候,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有那么多需要用血的病人,也对血液紧缺会产生什么影响没有概念,她一开始也是懵懵懂懂地参与献血,直到后面献多了,遇到很多人和事,才逐渐了解到献血对于拯救生命的重要性。记忆中,一通来自贵州省血液中心的电话让她印象深刻,“血液中心来电说那边有个AB型的产妇出血,问我能不能去献血,但那时候我已经回老家过年了,就没能去。”但也是那次,她再一次意识到,血液需求的突发性和参与无偿献血的意义,也许无意间的一次挽袖善举,牵系的便是一条生命和一个家庭的幸福。“(我)没有别的长处,只想着在身体健康、时间允许的情况下,多献一点来帮助别人,现在的目标呢,就是献到60岁。”卞海央说道。
在生活这本哲学书里,卞海央的热情永不褪色,从来不踟蹰于过去的半亩方塘,比起等风来,她选择追风去,一旦锚定目标便只顾跋山涉水、风雨兼程,她的目光从来只投向远方。在奔赴山高水长的岁月里,她奉献热血,收获喜悦,在累计的里程数后,还有不断攀升的献血量,每一个不断更迭的数字,都是卞海央善意的累积,无他,只为挽救生命。无论创业、做工亦或是献血,她均将热血与汗水化作笔墨,在名为人生的书册上笔走龙蛇,凭心做事,无问西东,这便是最真实的卞海央。